随着全球环保意识加强,为了应对国际碳关税和碳政策的门槛,顺应市场需求,提高国际贸易竞争力,提升企业形象和品牌声誉。在全球范围内,像宜家这样的领先货主企业也在积极探索应对之道,其全球供应链脱碳战略和积极实践,为城市绿色物流体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货运行业的绿色转型不仅是全球趋势,也是城市治理的前沿议题。如何推动深圳市重型货车的电动化?基于此,深圳市提出建设“道路货运零排放走廊”的系统性方案,为全国城市级绿色物流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实践样本。
宜家作为已经践行绿色物流的货主之一,我们从他的绿色物流实践中,可以汲取到哪些经验?可以为深圳市的道路零排放货运走廊建设提供哪些参考?
全球视角:宜家的绿色物流策略带来哪些经验?
宜家在2025年5月发布了最新一期的《宜家供应链脱碳优秀案例集》,其中分享了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宜家在供应链脱碳方面所做出的成绩和发生于全球各处的种种优秀实践。为实现供应链脱碳,宜家提出了“Reduce(减少)- Replace(替代)- Rethink(重塑)”的绿色物流三部曲,目标是在2030年前实现运输环节排放总量较2017年减排50%、单位运输的碳排强度较2017年下降70%、2040年实现卡车运输和海运的全面零排放。这一目标背后,是一系列落地动作:
模式转变: 积极推行多式联运,用铁路、水路代替长距离公路运输,在欧洲实现超50%的铁路运输比例;
车辆替代: 在德国、荷兰等地部署大批HVO(加氢植物油)和Bio-LNG重卡,逐步替代柴油车;
本地协同: 在中国,通过与服务商合作推广电动重卡和氢燃料重卡,已实现近10%的电动化运输公里数;
数字化运营: 借助调度优化、智能补能、碳排追踪等手段,实现运输效率与可视化双提升。
通过这些举措,企业可以有效减少碳排放,实现绿色物流转型。这不仅有助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升品牌形象,还能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深圳“道路货运零排放走廊”的城市级系统设计
相比企业的单点突破,城市级绿色货运体系的建设更需要整体规划与系统协同。《深圳市道路货运零排放走廊规划方案》正是在这一思路下形成:
网络化布局: 明确“四纵两横”道路货运零排放走廊主骨架,聚焦疏港运输、深港跨境、区域调拨等高频货流通道;
多点补能: 围绕物流园区、高速出口、口岸、仓库等关键节点,构建“集中式+分布式+企业专桩”相结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典型场景试点经验: 深莞惠重卡电动化、赤湾港内纯电牵引、跨境运输绿色通道等示范项目已率先落地;
企业激励机制: 实施车辆购置补贴、通行优先、节能奖补等政策,降低中小企业转型门槛;
技术路径多元: 以充电为主、换电为辅,适配不同运输需求和运营节奏。
经验映射
电动化要和路线固定、场景匹配结合起来
宜家在多个国家推动短途、固定线路的电动重卡运营,效果明显。不是所有线路都适合马上换电车,关键是挑对“合适的场景”先做起来。深圳当前聚焦港口集疏运、深港跨境运输等日里程在300公里以内的运输场景,作为重型货车电动化“先突破”的切入点。
配套设施不是越多越好
而是建在“车会去的地方”
宜家的电动化运输项目,充电站往往配套建设在仓库、分拨中心、充电高峰区域等“自然停车点”附近。充电站不是建得越多越好,而是要布局在重卡“日常必经、长时间停靠”的地方。深圳正推动在港口、物流园、停车场等中重型货车活跃度较高的区域建设充电站,方向是正确的,关键是加快落地节奏、提升设备利用率。
重卡电动化不是一家企业的事
而是一个链条的事
宜家能够推进电车运营,离不开与车企、充电运营商、物流企业的合作。只有形成“货主+车队+场站+能源”的协同机制,重卡电动化才有规模、可持续性。深圳正在探索货主、车企、园区联合建站、共建车队的机制,正需要有能力的企业加入协同,打通重卡电动化最后一公里。
政策激励是必要条件
但企业自驱力更关键
宜家的很多绿色项目都是主动投入。从政策推动的角度来说,深圳可以通过数字化监测、节能奖补、示范案例推广等方式,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让电动重卡不再只是“政策导向”,而是“企业选择”。
推动重型货车电动化,是深圳构建现代绿色物流体系的关键一步。“道路货运零排放走廊”不仅是线路图,更是一场城市交通与产业结构的深度重塑。以货主企业为引擎、以技术与场景为抓手、以协同机制为支撑,能更有效地推动运输体系由高碳向低碳迁移。
深圳市道路货运零排放走廊建设启动大会将于5月28日在深圳大梅沙京基洲际度假酒店举办,旨在加速绿色物流发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零碳货运体系建设。大会将举行首批“零碳车队”授牌仪式,汇聚政府、企业和学术界代表,深入探讨新能源重卡技术、跨境运输场景应用及政策支持方案,并现场展示多款新能源车辆与充换电设备。
我们诚邀物流供应链企业、新能源车企、跨境运输服务商及绿色金融伙伴莅临,共同开启零排放货运新篇章!
欢迎各位报名参会。
扫描上方二维码
报名参与活动